
点击量:677 时间:2023-10-31
KAIYUNKAIYUN8月16日20时,夕阳下的乌西站调车场里,仍是一派繁忙景象。刚接班的郭雷和工友带好工具已经提前到达了要进行调车作业的股道旁,等候调车机,准备前往国际陆港区调车作业。
郭雷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西站运转车间的一名连结员,2012年从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乌西站从事连结员工作。
“刚开始跟师傅干活时,只是偶尔会遇到几节发往国外的车,师傅都会要求我们认真点,干完再仔细检查一遍。”郭雷回忆,那时疆内发往国外的货物量少,零散的几节车厢经过他们的解编作业后最终汇集到阿拉山口站。
2011年3月,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最后由阿拉山口出境,行驶11000多公里,最后到达德国杜伊斯堡。2014年3月,新疆—中亚(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国际货运班列开通,新疆继重庆、武汉、成都、郑州、西安之后正式步入开行中欧班列的行列。
“师傅告诉我每一条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要求我认认真真地干好每一钩活,对自己的工作要负责任。”正是凭着这份对工作踏实肯学,认真负责的热情,短短几年,郭雷逐渐脱颖而出,不但自己业务能力突出,还带起了徒弟。
当天,5辆到达车辆对好货位后,郭雷拿上几公斤重的防溜铁鞋,蹲身准确放在车轮踏面钢轨上,防止列车溜逸,接着快步走到车辆副风缸处,直着腿、猫着腰,拉出连接杆进行排风,随后动作敏捷地进入车挡,上紧手闸。整套动作一气呵成,从事调车作业多年,标准的作业流程已经成为了郭磊下意识的习惯,中间不会有任何的停顿。
“这几年,作业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中欧班列作业量不断增加,国家在发展,我个人也不能落后。” 2016年郭磊的工作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调车场旁边建成了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并投入运营。郭雷和工友们涉及中欧班列的调车作业逐渐在变多,发往国外的列车变得更多了。“钩辆在不断增加,从以前一钩三五节车,到现在中欧班列都是整列作业,一钩最多能有50节左右车。”郭雷说。
凭借“依托疆内,辐射全国,布局欧亚”的经营战略定位。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从2016年5月开行之初每周开行一列到同年11月每天开行一列,中欧(中亚)班列逐渐规模化、常态化开行。郭雷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感受到了变化。
2018年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进行扩建。扩建工程的核心是增加班列数量,降低编组时间,提高集结速度,实现“多对一、一对多”班列集结业务。
今年上半年,新疆铁路双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数量超过8000列,日用百货、服装产品、机械设备、水暖建材、电子配件等200多个品类货物经郭雷和工友们的解编作业后,奔赴万里之遥的中亚和欧洲。
“当我知道经我手的中欧班列去到那么远的地方,驶向那么多国家和地区,我震惊于国家的发展速度之快,也自豪于参与了这项工作。”郭雷说,上班十一年来,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成长进步,收获了铁路带给自己的种种。在工作中也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欧班列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过程。未来会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的努力干好工作,继续和中欧班列一同成长。(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程莎莎 严朋涛 赵博川)